12064279_1681257935426729_1088092364_n.jpg    

 這個週末是個舒舒服服的閱讀週,一邊翻閱這本書即一邊想起某天在捷運站上,有個國小的孩子忍不住要將剛買的飲料,插了吸管拿起來吸,爸媽馬上非常緊張的將她的手一按,說:捷運上不能喝飲料.....

爸媽突如其來的一按,小孩也感到那份緊張,但是接上來的除了被嚇到之外,是困惑。於是她抬起頭問爸媽說「為什麼不可以?可是我很渴阿」爸媽說「在捷運上就是不行啊,而且會被罰錢ㄟ,罰了前妳可以買好幾杯飲料,忍一忍吧!」看來這似乎沒有說服她,

小孩又再度不甘示弱的說「那為什麼上次在火車上面可以?」這時,問的爸媽啞口無言,只能要她先閉嘴不要白目,因為其他人都在看?

 

 

也許,這些生活的枝微末節,我們在孩子發問十萬個為什麼的時候,覺得不太耐煩,覺得她問題很多,

就像我們上國中時的數學課,當妳一直舉手發問的時候,老師推了推她的眼鏡,死魚眼的盯著妳,

問說

「妳想不想拿高分?」

我說「當然想阿!」

「那妳要花時間在看老師解題?還是一直打斷問問題?」

妳只好摸摸鼻子想說,好吧!有同學壓力還是別問了,

但長大一點我們就知道,解題之前如果不理解,就算解了100題,並沒有內化這個知識。

於是,對於數學的恐懼沒有消除,親近感也沒有增加,反而用不求甚解的學習態度面對數學。

這句「沒有為什麼,背起來就對了」

雖然看似安逸的度過了求學生活,卻也怎麼也拉不出界線,甚麼該問?甚麼不該問?好似通通不該問,趕進度先。

 

這跟書中提到的,所有的討論,都是在拉一個界線。父母的態度也好、師長的態度也好,在和孩子討論的空間之下,其實是在拉出一個界限和思考的點,這樣當孩子獨立面對問題的時候,才有機會找出真正符合自我內在價值和外在道德規範的那條界線。

 

透過好奇的態度為出發點,為什麼妳這樣想?為什麼我那樣想?

像是回到「高鐵/台鐵能吃便當,捷運為什麼不行?」

也許就有許多答案在這之中可能產生。隨意舉例如下:

1.捷運的站數多且密,在停戰的時候要煞車-停車-開車、煞車-停車-開車,車體搖晃的機率高,較容易讓食物灑出來

反觀台鐵高鐵站數少,且路程長,不用多次煞車-停車-開車的過程,所以體恤旅客在路程中吃東西,甚至是上廁所都很合理。

2.捷運上沒有劃為機制,位子多以尖峰時段和離峰時段 知道是否有位子坐,如果開放吃東西,站著坐著都可能灑了一地,尤其是尖峰時段

高鐵/台鐵 有劃位機制,較少站票問題,能夠控管每次上站的人數,較能夠坐好自己位子上或坐、或躺、或睡。

 

這類似問題的討論,都能激發孩子的同理心態,不但思考這個規定哪裡來,且有機會反思和規劃出更合適的條件。

甚至可以延伸跟孩子討論使用座位時間的長短,跟這個座位怎麼使用比較符合公德心等等,都是很棒的機會教育!

 

全書中,藉由各種媒介和機會,緊抓住和孩子討論,以便可以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像是:

"我們不想跟她玩,就是霸凌嗎?"這種孩子在學校或家庭互動時,模擬兩可的情境

對於動物的、對於公共議題的、對於環保或是保育動物的,孩子的問題在生活中無所不在,

面對這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問題,怎麼跟孩子討論,也許在這本書中會有不錯的方向

方向沒有對錯,而是個引導或示範的舉例,當我們沒想好的問題是沒辦法回復孩子的,

而"沒想好"卻是孩子發問時,我們大多數的心情。

 

透過這本"被禁止的事"中,主打"所有的「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

也許我們可以找到這些規範的來源,甚至是訓練孩子去想到更合適的規範,

將他律的外在規範,更內化成自律的一環,這不就是教育上,我們常期許孩子能做到的嗎?

 

 

 

arrow
arrow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