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481554_10203228921902183_9121968762627801393_o (1)  



「我責罵孩子的時候他會翻白眼,而且面露冷笑,他會不會是下一個鄭捷?」
「心理師,我們班的小孩常會帶美工刀來上學,他是不是有暴力傾向?」
「我的小孩,當我不准他使用3c產品時,他就會摔壞家裡東西,怎麼預防他未來不變成鄭捷?」
「我們班學生出現的話題都是動漫,但一聽之下裡面也有秋葉原殺人事件,我們很擔心模仿效應,怎麼樣可以阻止他們,讓他們不會變下一個鄭捷?」
 
 
每每聽到老師或家長用”鄭捷”這個人名在形容孩子的外顯行為,其實令人不由德都會豎起耳朵,謹慎聆聽內容。
 
也因為他原是一位家境不錯,國小有榮譽感、上進心,脾氣好,高中時活潑愛搞怪,從沒有懲處紀錄和輔導紀錄的小孩,卻在21歲這年一夕之間變成北捷4死24傷的殺人兇手,這樣的轉變莫不讓人對於文靜搞怪或愛電玩的孩子,開始有了新的敏銳度,上緊發條回頭思考孩子是否有”變成鄭捷的徵兆”。
 
也因此,自從北捷事件過後,「鄭捷」的話題,似乎就變成心理諮商現場或者電話諮詢時一個「轉介來源」,老師們擔心孩子變鄭捷或者有鄭捷的傾向,家長們也人心惶惶擔心家裡乖乖牌的小孩,如果有突如其來的情緒暴怒,接下來就會變成一瞬間暴力兇殘毫無人性的殺人兇手。
 
這種氛圍瀰漫校園的角落,如果導師室裡面如果有老師們提起孩子的作文或美勞作品出現殘暴的畫面,大家可說是議論紛紛且開始人心惶惶,無不帶著教育責任希望能對孩子做到預防暴力的教育!
 
雖然鄭捷的冷血和無情,的確在社會投下震撼彈,同時也在教育這塊,讓很多家長和老師們有警示的作用,上緊發條檢核孩子的情緒和想法。但其實這個社會事件的效應,卻也讓我們開始回頭思考,孩子的情緒行為和想法的輔導:
 
 
殘酷和冷血之前,都有溫度
我們也許可以想想,在鄭捷之所以成為鄭捷之前,其實是有其脈絡和成長背景的,在鄭捷冷血無情的背後,也有他的故事和緣由。在我們緊張檢核之前,不妨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對自己的期望。

  1. 了解孩子作法的原因。例如:曾經詢問一個孩子為什麼要帶刀上學?孩子說他看到爸媽平常吵架時,都很激烈摔東西,他很害怕但不敢說,只好拿刀子自保。有些孩子則是表示他害怕遇到鄭捷,那就與老師們的預期可能大相逕庭,但有些孩子則是早就有自傷或傷人的想法。
  2. 了解孩子未能疏通的情緒。每個孩子未疏通的情緒不一,有些是卡在不甘心、有些孩子是卡在生氣和憤怒,有些則是不滿和失望。了解孩子未疏通的情緒,才能夠讓孩子有機會疏通心理垃圾的溝渠。
  3. 了解孩子未疏通的想法。有些孩子在想法上常會繞著一些非理性信念,例如:爸媽如果ooo就是不愛我、如果我xxx就不夠好等。這些想法會影響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認同。

 
不因不實的期望,讓教養失溫
在事件中,孩子一方面想達到父母的期望,一方面又達不到的時候,其實是很懊惱的,在這種"想做到,現實卻無情的打擊"莫不讓一個對自己有期望的人容易移轉了生命的能量,到其他有控制感的事物上。
 
適才適所 讓孩子找回讓生命能量綻放的地方
所以,目前在適性輔導的列車中,開拓了孩子的視野,讓孩子知道行行出狀元,只要適性適才,每個人都能出頭天。國中綜合活動課程中,開始教導學生多元智能,興趣何倫碼組型,性向測驗和賴式人格,其實都是讓孩子和家長能夠做出更適才適所的選擇。原因是,一旦孩子活出了大人的樣板,卻不適合自己,更長大時不由得心理面開始升起「這輩子活出了別人的期望,卻丟下了自己?」這種對意義的追尋有時候會產生一種無助無望感,不但無法讓他獲得真正的成就和快樂,反而有時因此失去自我的存在價值,而感到自卑和自怨。
 
 
總之,我們當然不想要社會上有下一個慘烈事件的出現,這不但影響了很多人對人性良善面的相信,也造成社會付出很大的成本和負擔,但是真正的預防工作不是用形容詞變成一個惡性的指標,而是理解每個不同的孩子背後,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和行為,適時理解並疏通和疏導,才能盡可能做到預防工作!


圖片授權自李昌周攝影師,版權歸拍攝者所有

本文同步發布於: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1927
 首頁>嚴選部落客>談●教養>青少年>讓鄭捷,不再只是形容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