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832.JPG

週六日安排滿研習,是件很滋養的事情,尤其是心理劇,每一個主角的故事,都有部分屬於我們的故事

 

今天的劇很有意思,是關於婆媳之間的爭戰,裡頭有很多眼淚,

雖然我是輔角,但有很多關於我自己的家庭故事,從中呼應著,

 

劇末的分享時間,導演說「哎呀,你真是把300-500集的鄉土劇,一言以蔽之。」

婚姻已經是件關於兩個人之間複雜的事情,婆媳之間,又加陳了這件事的艱難度。

我自己是來自一個傳統家庭,也看見長輩們,在他們父母婚姻裡受的傷,以及延續下來的種種不合理寄望。

最孝順的孩子被罵最兇,離最遠的孩子反倒最孝順?

自己人都不好,別人只要有一點分享,就覺得超好?

跟其中一個孩子說其他孩子的壞話,只為了要到多一點關注?

這些小動作,讓孩子們奮不顧身的為了維護父母,投身犧牲自己,

或是先生帶著太太回家,當作獻祭般,只為得到媽媽的認可,

這些家庭悲劇,沒有被反思,不斷代代相傳之下,

讓「家人之愛」十足變成莫大的傷害

 

對我來說

「你再怎樣都是外人,姓別人家的姓,留著別人家的血」

這是什麼鬼話?

如果要姓你家的姓,留你家的血,是要你兒子亂倫嗎?

 

 

還有那句「你再怎樣都不是我女兒」這句話,

也實在沒有道理!

如果是要我兒子娶我們家的女兒,是要兒子近親相姦嗎?

如果是這樣,你真會高興嗎?

 

 

在傳統家庭中,從小眼睜睜望向大人,在他們互動的耳濡目染之下,

從當大人的垃圾桶,到學系統觀,自己談戀愛、交朋友,接個案,

不斷整理自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默默辨別和發現家庭中許多非理性的想法和謬誤,

 

也眼睜睜的看著身邊許多人飛蛾撲火的去結婚,卻未必得知某些過去有傷的婆婆,

可能會有心愛兒子被搶的心情,手足間會有理想兄弟姊妹被佔有的忌妒,進而搧風點火

重點其實也不只是這些心情,而是心情背後,會導致媳婦有多受傷,永遠被當外人?

亟欲被認可卻永遠無法,做再好也沒用的心碎...

 

這些問題會延伸到夫妻之間,

甜言蜜語的先生變得逃避現實,用加班或很忙拒談問題;

對太太總是木訥的先生,面對自己的媽更成為木頭人;

有些先生則是淡化問題"媽就是這樣,是妳太敏感了!"指責太太的不是,

 

很多親子問題,也變成夫妻問題的延伸,尤其華人社會中的「百善孝為先」

多少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的互動,令人感到無力,卻不假思索的臣服...

 

 

而婆婆待在自己的失落和年華老去中,看見自己青春不再,只為得到多點孩子的關注,

強加許多罪名在不同的手足身上,讓手足之間為了討好媽媽的爭戰,永無休止。

 

 

當然不是每個婆婆都這樣,只是,家庭的問題心有千千結,想抒發一下而已!

 

畢竟,越把自己過好的婆婆(媽媽),越能讓孩子擁有幸福,

因為婆婆就是兒子的媽媽,只是面對30幾歲的兒子,早已不是3歲。

若能有這樣的體認,稍稍把「你再怎樣都還是小孩」的焦慮,放在一旁,

也許能給晚輩多一點的空間,也讓長輩較不需要這些無形的焦慮淹沒,

導致代代相傳「媳婦"熬"成婆」的惡性循環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