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理師,我爸走了之後,我記憶好像就被帶走了...但是這樣真的會讓我憂鬱嗎?」
「我爸的轉變是在媽過世後,他的話變很少,不怎麼出門,沒想到會嚴重到想要輕生...」
「我媽在2000年猝死,我突然覺得我好像被遺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了娘家!」
.
父母的離世,是否代表我們的一部分記憶也被拔除了,我們瞬間也變成了城市中的孤兒,沒有了那個原本的家。所有的記憶都失去了對口、失去了對像。而通常能夠緬懷悼念的,彷彿就只能在葬禮的那幾天,心還慌亂之時,瑣事繁忙之時。每段親人的過往,我們都在倉促的喪禮結束之後,彷彿記憶就會跟著飄散在塵土,好像一切都得回歸正常,只可惜,當生活回歸正常後,真正的失落感才在生活縫隙中浮現,有些人想安慰自己事過境遷了無須再提,但內心的震盪卻讓人不得不尋求過度投入工作,過度找事情忙來塘塞,這些心情也許有遺憾、有哀傷、有生氣、有悲悽、有怨懟、有恐懼,最多的是沒有了對口的無言以對。
.
這些心境的細微之處,被法國心理分析師莉迪亞.阜蘭在這本「如何清空父母的家」說得好清楚。
.
其實,這本書在我身邊已經好一段時間,因為它是我在推薦時,很難界定、情緒也很複雜的一本書,喚起了我自己心底刻意遺忘的記憶之處,也有著同樣對於遺物清理處著這樣淡淡的憂楚,在近期閱讀的同時,一面讀,也一邊爬梳著自己家族的記憶。
.
這讓我想起,我的奶奶和爺爺是一對感情非常好的夫妻,但就在爺爺的離世後,她整個人有了極大的轉變,據其他長輩的說法是她變的特別憤世嫉俗,好像全世界都會害她,也因此為了安撫奶奶她的每個兒女都想盡辦法討好她,好讓媽媽安心,但是效果並不佳。當時的我感覺到,奶奶難以討好甚至對晚輩的發洩,就像是種發怒的悲傷,這種怨懟的感覺讓她得到就忘掉,剛享受完就感到失去,留不住好東西的心境,讓晚輩對她的好就像流沙一般,倏忽即是,也因此,她依然感到孤單!
.
直到看到這本書,我突然更懂得,當年爺爺的驟然離世,影響力似乎更甚。對受日本教育的她來說,就像整個家沒了屋簷,她一輩子奉行男尊女卑的文化,認為「女人就要跟在男人後面」的角色,頓失重心,但是,身為女主人,在失重的過程還要得挺起腰桿子,撐起整個家族,讓命脈維持正常功能。對她來說,她沒有被允許好好看待這份失落,加上在壓抑文化系統之下,並沒有機會被好好的爬梳那每一天枕邊空空無人,她常說她在靜待來日可以一起下葬的日子,我突然發現獨留她活著的每一天,活在那個空間裡面,都依然是引發椎心之痛的每一天。自此之後,她沒辦法再給任何人愛,這樣的離世,一夕之間撕裂著她,他們約定好要廝守一輩子,全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爺爺下葬之後,她的內心也跟著墜落了!
.
這是我在這本書中,對長輩的失落有了更深的理解,間接也理解了我們在無法觸及情緒之後,以為自己可以忘記,可以撐起,卻在不經意之處,情緒排山倒海而來卻無處發洩。
這些記憶,都在日常中淡淡地透露出來,自父母或另一半的離世,我們也成為了人世間的孤兒,彷彿我們的童年也沒了對口。作者透過遺物的清理,也赫然發現「你」也是父母遺留下來的遺物之一。隨著父母的離世,自己的一部分記憶也被帶走,當時可以回味,可以品嘗,可以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氣的過去,似乎要一起留在那微光暗室的一角。「再沒有人可以一起品嘗回憶,那回憶是否依舊有意義」
.
也因為莉迪亞.阜蘭的作品有喚起你心中幽暗之房,跟著爬梳和清理,無論是透過物的清理、心的清理,在每一次讀過後,內心會感到澎湃如獸,卻也讓記憶得到安撫和安息。也許,這正是她作品的魅力所在。也讓我們看見在修修補補之中,我們不求不被往事糾纏,但終究讓每個生命中的遭遇塵埃落定。我們有一天都會成為成年的孤兒,就像老死一般終將面對,對於生命中必須的遭遇無須招架,也不避跳過,也許,透過清理的過程,我們最需要的是蛻變和過度的儀式,將服喪的心境,給自己一些延緩的空間,因為,哀傷亦有時,喜樂亦有時,對心亂如麻給予一些允許,對衝突和依戀多一些揭示,人生就是當你把沉重說出之時,內心的負擔彷彿就輕盈了些。父母將我們交付給這個世界,然而長大後的我們也許透過生、也許透過死,終於是可以好好的理解他們了!
內容簡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