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230081_960678224040464_5759695490189957187_n.png

「你這沒良心的,幫我一下會死是不是?」平日只要太太提高聲量,先生就會就範。
「妳怎麼講這種話阿,做人要有點口德。」他害怕太太生氣的樣子,但不滿的他,被動地小聲說。
「你是在那邊低咕什麼?」太太聽到先生在那邊咕囔著,帶上這一句。
「算了。」先生再度感受到指責,只得把臉垮下來,不想再多說什麼。
「少在那邊不情願,這對你來說是很簡單的事情,你這人老是小氣又愛計較,你看隔壁誰誰誰的老公,才不會這樣,把她老婆捧的像太皇太后供著,才不像我,遇到你這種不像樣還抱怨的…」
先生常覺得太太對他很跋扈,要不跋扈、要不就情緒化的把自己弄得很可憐,他已經厭煩太太的伎倆和說詞,但只要他不從太太的願,要不是羞辱他像個女人,要不就回娘家跟長輩告狀,反過來弄得全世界都怪罪他不對。
他打從心底實在受夠這種不對等的關係,臉露無奈的表情,不情願地吐實「你如果比較喜歡當太皇太后,去嫁他啊!」
「你在說甚麼阿?告訴你,我是倒了幾輩子的大楣才嫁給你這種的,要不是我施恩惠,誰要你這種不知反省的男人?」太太加碼罵著他,他的臉色更臭了…。
在外,他是一個工作能力強、又自尊心很高的人,卻在家裡面被謾罵指使,一點都沒辦法反擊,他本來不想跟太太計較,本覺得像他這樣一個風度翩翩的人,跟妳這惡婆娘計較好像也不太對等,他只能在心裡默默貶低太太,卻也害怕太太貶低他。
從小,他常常看到父母爭吵,他常常覺得只要其中一方忍讓一下應該就不會吵了吧!於是,他不斷的表現好,藉由表現好,乖巧,有耐性,凡事忍讓,只為了讓父母開心那一下下,他最愛聽到父親說「我這個三兒子,是我們陳家的驕傲,他喔…」他藉勢轉移掉無力感的話題,和父母親永遠化解不了的衝突,凡事盡量做好自己,不給任何人擔心,不被當成挑剔的對象、不被任何人有指責的把柄,這樣自以為風度翩翩的男子,卻娶到他心中覺得最鄙俗市儈的女人,每每聽到太太往自己臉上貼金,又把他踩在腳底,他沒有想過放棄,反倒是要付出所有,只為了讓太太出嘴肯定”他是個顧家、脾氣好、溫順的好男人”,他傾盡所有,只為太太的嘴裡能吐出認同他的讚美,彌補他從小都沒有獲得的肯定。
他默默希望能透過他的努力,換得一個寧靜溫馨的家,殊不知,無法如願之下,他也變成在感情中壓抑到極致的怨夫,有苦說不出,覺得自己被太太無止盡的壓榨之外,還要被一群人糾正指責該這樣做那樣做,這些煩悶都鎖在他內心的黑盒子裡,他無法面對他的努力是無效的,一但無效,就是更努力,只是這樣的忍讓是無法解決他們衝突的。反倒是不斷重複他童年看到父母之間,永遠彼此貶抑、恥笑對方不夠好,以及那些永無止盡、令人生厭的抱怨。

我們在家庭裡受的傷
案例中的夫妻互動其實非常常見,我們常常見到一種配對組型「性個溫順好好型的先生-幼稚自私的太太」或是「能力好的完美女神太太-無法自理生活的魯蛇先生」這樣的組型很常見,我們在人生中常會找一些石子往自己腳上砸,然後告訴自己「我們一定可以療傷」,愛就是可以改變對方,殊不知對方從出生到現在都這樣,也許在他還沒改變的時候,你已經為了感情的風調雨順,把自己當成供品,給擺上桌獻給祭祀,卻不見得如願獲致風調雨順,反而是不斷掀起自己也不樂見的風波。
我們看到案例中的先生害怕被嫌棄,以致自己常壓低姿態面對太太的頤指氣使,互動模式是這樣來的,並不是太太太過囂張跋扈導致先生低姿態,而是先生的低姿態,也促成了太太的囂張態度,家庭問題和沖水馬痛的問題不一樣,沖水馬桶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一個零件出狀況,導致功能無法運作,而家庭問題是種循環觀點的問題,也就是夫妻雙方同時促成目前的互動模式,所以雙方都有責任,也都要為目前的關係負責。

兩人被對方吸引,一定有很多因素,包括性格方面,習慣方面,態度和觀念,和兩方家庭的互動等等,但就夫妻雙方而言,先生的懦弱和委曲求全,正好加強了太太頤指氣使的態度,我們常在伴侶關係中聽到「如果好好講他會聽,我幹嘛這麼用力?」但妳也會聽到先生說「她平常都不尊重我,我不想讓她得逞。」當先生越不讓太太得逞,太太就越囂張,太太越囂張,先生就更要不到他要的尊重,導致「一方跋扈,一方隱忍」的惡性循環。這樣的惡性循環一而再再而三對彼此的默契產生殺傷力,導致雙方都很無力。當我們從小看見父母是這樣的互動,例如:媽媽常對爸爸大小聲,爸爸都悶不吭聲,孩子從中會做出以下幾種選擇:

1.認同媽媽的大小聲:這類孩子認同身為女生就是要強勢,妳看媽媽已經這麼強勢了,還制不住爸爸,如果不強勢還得了,如果這孩子是女孩,就容易承襲媽媽的做法,認為家中一定要有人強勢的出頭,否則整個家會亂。
2.不認同媽媽的大小聲:孩子會看穿母親大小聲背後的無奈,這類型的孩子可能媽媽私底下會跟她講心事,也會說出自己”嫁錯人”的心聲。當孩子吸收母親對自己或對婚姻的無助無望,他們會看穿母親大小聲背後的脆弱,並且從中安撫和試著協調父母的衝突。
3.認同父親的不作聲:這類孩子認為父親很可憐,總是忍讓母親的大呼小叫,卻不選擇反擊和爭執,他們認同父親的壓抑,也覺得當遇到事情”不做不錯”為上策。
4.不認同父親的不作聲:這類孩子認為”默不作聲”是懦弱的行為,針對父母衝突較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不贊成以退縮、逃避或睜眼說瞎話的方式躲避問題,這類孩子較不害怕衝突,常能直言說出父母問題的癥結點,但父母的迴避態度,同時也會讓他感到挫折。
5. 其他:有些孩子認為父母的吵吵鬧鬧或者到最後冷若冰霜,這些都失去關係的甜蜜和溫度,並要求自己不要像父親默不作聲,也不要像母親跋扈囂張,他們遊走於拯救者、受害者、協調者和不愛者的各種角色,希望能從父母婚姻中得到教訓,以便和伴侶間能有新的可能。

我們都是家庭的成員,看了以上的解析,你可以反觀自己,你和主要照顧者之間,是怎麼互動的呢?你比較認同誰,比較傾向誰的決定是對的,而你又因 此成為怎樣的人呢?面對過去成長經驗這麼多家人間的互動,又怎麼影響了你在親密關係中的信念呢?

 無論孩子最後選擇那些角色,認同父母哪一方,這些角色都會因孩子個性,以及對於父母衝突中的結論,去嚮往和掌握自己的關係樣貌。我們要記得對這些選擇要有所覺知,對於自己選擇的角色有所了解和看見在現在關係的適用性,保持彈性的面對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另一半的關係!

在親密關係中,有惡性循環,當然也有良性循環,對於惡性循環保持了解之外,更重要的,我們要多多讚賞彼此,給彼此正向回饋和鼓勵對方成長的意願,靠良性循環儲存對彼此的正向感受和信任,如此一來,才有機會一反從父母婚姻裡受的傷,化原本阻礙關係的絆腳石,成為關係的墊腳石!




延伸閱讀: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啊
你把自己對人生的怨恨,遷怒在孩子身上了嗎...
為什麼都沒人了解我?內心壓抑型的大小孩
黃老師作品《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以上案例為維護個案隱私,已將內容調整暨改寫創作,若有雷同,純屬巧合。圖片授權自藝之魚設計團隊,版權歸創作者所有。

*本文同步發布於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