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262272_10205839965416639_8618921238149365048_o

「他真是個不為別人想的小孩」「他看到同學跌倒流血還在笑」「他推了同學一把跌下樓梯卻走人....」我們該如何在學校層出不窮的事件中,協助孩子拓展同理的能力呢?

 

在大校眼睛一眨  一過就順入了第三年,相較於鄰近小校、中校,大校就是個大家庭 人際應對進退

新學期開始我多了位共同性質的工作夥伴 心理多了份暖意和踏實。

這位夥伴細膩、體貼、且對於很多事情的焦慮就如同我當年,在他身上,卻能看到對學生愛意無限大,對人對事理性劃分清晰,

和我互補的特質和能力,很能合作和一同搭配,每次,我們一起討論案子時,我都可以練習一下督導的方式


她向我問了孩子狀況並說她想做的方向,

我跟她分享我之前做案子的方向,每次跟她分享完,我都對自己的回答感到驚訝,

最近一次是,我跟他說「我們無法跟著孩子在生命中得到的結論,去順著走,原因是,當她現在會有這樣的結論是有脈絡和原因的,和他一起有效地回推,才能鍛鍊她的同理心


例如:導師常會說「xx孩子很像鄭捷,跟她講話會歪嘴、不認錯、且自我中心到了極點,重點是~對人沒有同理心」

而剛好妳又問了孩子,「為什麼要這樣打同學呢?當時妳們之間發生了甚麼?」青少年又說「這算什麼?我才不想管他!」

如果是家庭問題更有趣了,當妳問他「為什麼妳要這樣說媽媽,妳不覺得媽媽已經早晚工作,輪三班,看到妳都累了,妳怎麼會給他惹事呢?」

青少年說「他忙他的就好,幹嘛不准我玩?」或者他說「他怎樣也不該影響到我的吃飯時間」

這時候我們心裡暗想著"這個青少女/年還真不受教,導師的擔憂是真的,他一點同理心都沒有,怎麼辦?"

如果我們往這個方向,又會卡住,因為多一個人印證導師的擔心對孩子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我想說的是,即便是鄭捷,也有脈絡才會讓他慢慢發展變成那樣的。

過去我在親子天下分享過一篇文章<讓鄭捷,不在只是形容詞>就是在講這個現象,


只是,我們在教育現場,要怎麼回應,才能改變根本的問題:增加孩子的同理心。

---以下案例我已做過基本資料的修改和潤飾,以保護當事人隱私---


小維七年級,家裡父母跑四個市場擺地攤,早出晚歸,晚上需要很早睡,三四點起床備料,

六點出門去市場擺地攤,常跟小維的上學時間錯過,小維常要一個人在家,因為比他年長的哥哥已經上高中住校。

對他來說,在學校的狀況是常跟同學起衝突,一下拿同學東西、一下撞同學,一開學就狀況不斷。

對老師更是還沒太熟就選擇嗆辣的應對,讓老師也感到這個孩子的特別,果不其然,在學業成就低落的他

開學沒多久就出現拒學的狀況,加上家長的管教功能不佳,小維一下就習得「在校嗆老師、默許在家窩居」

這樣的情形,在導師眼裡,小維是個自我中心 完全不為同學想的孩子  家長更覺得如此

小維會和家人大小聲,且為了不能打電動和吃飯時間餐桌上還沒準備好餐點,就大發雷霆。

這時,輔導老師和小維談的時候,小維說:「我自己過得好就好,關他們屁事!幹嘛要管這麼多,日子開心就好」

這樣的說詞,在導師那邊也如出一轍,這時輔導老師心理面擔心著,如果導師所說是真,我們該如何預防?


除了從過去輔導紀錄了解孩子之外,對孩子來說,輔導紀錄的理解只是個入口,我們要從自己身上去接近孩子~

而學生展現給我們看的,才是和妳互動中最真實的。


我跟小維說「小維,妳知道嗎?我覺得妳在說這段"關誰屁事"的時候,說的振振有辭,我很好奇,是什麼讓妳即便是對著我,都要這麼用力地告訴我,他們沒給妳吃到飯就是他們的不是,我在猜,如果妳不這麼用力說,你擔心自己心軟了,就會為他們著想,是這樣嗎?」

小維想了想,說,「我不想為他們想啊」(可通常孩子這樣說,那個顧慮就跑出來了,順著顧慮往下走)

「小維,妳知道嗎?通常從"我想為他們著想"到"不想再為他們著想了"之間,一定是有道理的,

我在想,不用我們多說,其實爸媽的辛苦,你比誰都懂,爸爸常對媽媽大小聲,那些關於媽媽的傷心,不需要我們多說,你是看的最多的...。

我也在猜,當爸爸對媽媽的態度差的時候,幾度你也插手,卻被媽媽阻止,你對媽媽 又是心疼,心疼他離不開這樣的男人,心疼他的無助,


但你也氣她,你氣她是個無能的女人,氣她不願意接受你的建議,你對她的期望是有的,所以你氣,

你對她的愛是有的,所以你著急.....


當這些著急,進步了她的心裡面,你就更火了,這個火,不只火她,更是火你自己,

因為當你無力轉圜,就等於看到自己的無能,是這樣嗎?」


原來,小維看見母親的無能,也看見自己的無能,甚至要被管教,被罵。

小維一邊聽,一邊對應自己的狀況,裝做不在乎,但是眼淚已經在眼眶中打轉著

我跟小維說「所以,你說,你根本不管他們,"她影響你吃飯,他們只為了自己",是你一直暗示自己的話,與其要見到自己無能改變,不如怪罪他們對你不忠不義、沒進到父母職責,

但是,你一邊這樣責備著,一邊又覺得這不是事實的全部,不然你不需要這麼用力的告訴我,假設你已經說服自己,也覺得義正嚴詞,哪你何須要這麼用力?」

「對於他們,又是心疼,又是生氣;對於自己,又是覺得自己是有辦法的,又委屈自己的意見進不了他們的心理,才是事實!」


對於小維來說,這樣理解的經驗非常少,在每個事件過後爸媽的各忙各的,爸媽的衝突、爸媽的互相怨懟

他最知道,可當他揹起這個要讓父母開心的責任的時候,卻又被賞了個巴掌,他就背著這個經驗,對身邊的人殘忍。

當他對身邊的人有多殘忍,就展現他內在有多空乏。


這是一體兩面。


人生終究是充滿瑕疵,不完美的人生需拼湊出全貌。

如果妳跟孩子說「你真是殘忍」你說對了拼圖中其中一小塊;

如果妳跟孩子說「你很為爸媽著想」又只對了拼圖其中一塊;

將每一塊拼出來,就像破案的過程,你才會還給這個現象一個個人主觀世界一個公道,

這才是諮商輔導的精隨。


對於現象場的拼湊,

透過一個「看似不合理的結論」反推找到「當初在岔路的選擇」

才是最貼這個主角現在正在走的人生,

也許人生可以非常正向有愛,但這只是一半

人生中有殘忍、有遺憾、有疏遠、也有破壞,那些歸于陰影的另一半有個地方安放,就不需要變成外顯行為在發酵。

然後接受更多的責難和標籤,這不必要。


在上面的同理,我的目標在於以下幾件事情:

1.協助拓展問題點(從他的外顯行為問題,找根源到關係層次)

2.抓著問題層次,回到孩子在時時刻刻當下的反應和心情

3.將結論拓展到時時刻刻選擇下的結果,溯源回頭去看選擇和心疼

4.將這個選擇攤開,並被另一個人(*諮商師)充分理解及回應。

5.協助孩子體察生命中非常少觸碰的脆弱心情,並在安全的人(心理師)面前被照顧和接住

我在協助這個孩子回頭對於選擇的行為下,找到另一些理解的可能性,

幫助我了解他,也幫助他更了解自己,當他的結論被推翻到另一個位子,就有另一個比較符合他的形容詞去定義他,

才有機會和他一起改寫成他偏好的人生版本,而他也會選擇比較正確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是,

學會更好的方式對人、對事、對物。這不就是我們正在協助學生有同理心的初衷-對自己、對外界都更喜歡且理解


對我來說,同理的強度和力道就在這裡,

用殘忍卻溫婉的語言指出真相,卻娓娓道出他心中的脆弱,陪著他面對...

將事實具體描述出來,就像播報一場籃球賽,每位球員的互動之外、每個人的心情狀態。

也像偵探去破案,當他們還沒意識到,或意識到但不願意承認的部分 抽絲剝繭拉出來看

慢慢攤出來協助當事人體察和面對。


也許對我們來說,人生中的現場有太多說不出或未覺察的部分,

在蠢蠢欲動,所以過不去關卡又讓下個挑戰來揭開。

對於和孩子之間的碰撞,有好多故事可以說,有好多過程正在闖...

和他們一起下水,然後穿進去對方主觀世界的理解,再回頭一起賦予外顯行為新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