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220900_817861974988757_3199336908670876618_n.jpg

前幾天和同事聊天,聊到各自的家庭,同事的孩子目前處於三~四歲的階段,她淡定的啜了一口city coffee,一邊說著"噢,我發現我小孩在我特別忙碌下班之後,還不斷盧,我心情就很火,很想拿棍子出來但瞬間就出現典型媽媽的罪惡感-我怎麼會有這種想法~最後還是去好好安撫她、跟他講道理,搞得我精疲力盡,更別說專案要回家打,簡直像上另一個更累的班!"
 
聽了連聲嘆了幾口氣,看著她掛著遮瑕也遮不住的黑眼圈,繼續打專案內容,心裡覺得很佩服,很欽佩這樣的職業婦女,下班後接了孩子,腦袋瓜轉著總是:「怎麼讓孩子有乾淨的環境、衛生的食物、煮什麼吃了健康、飯後來點小點心,點心後何時孩子要洗澡,準備哄著上床睡覺...。」這種被時間追著跑,希望能順利到下一個動作,還要留時間給自己,很想很想要小孩能乖一點、配合一點,意見少一點,當每一天被這些"下一個步驟要做什麼"塞滿的時候,媽媽心理面的空間好容易就消磨不見,
 
尤其,當整個過程不順利的時候,就要面對孩子不配合的抗議和"很盧"的彆扭情緒,這時候瞬間疲憊和不耐煩的指數飆高,但又對這種心情感到很矛盾和自責!
 
當同事分享著自己在小孩很盧的時候,一次次跟他說"不行,妳要好好跟媽媽講話,媽媽才聽"小孩一次次盧的時間變短,開始慢慢懂得不能用"亂的"、"盧的",慢慢能學會清楚提出簡單的要求,但不過度情緒化,慢慢學會在情緒不要用失控的方式表現,開始慢慢表達,最後提出「媽媽,現在妳可不可以過來抱我一下」。
 
我跟她說「我覺得妳做的很好耶,即便妳沒有心情了,但孩子在妳一次次設定界線之中,不但學會不要情緒化地跟妳勒索她要的東西(像是玩具、出去玩等),還能讓她在安全的情況下,不但知道自己哪裡做錯,還學習怎麼跟妳提出安撫的要求。」
 
同事聽了也感到很高興,她說著「對阿,當她發脾氣,我發脾氣的時候,我絕不離開現場,因為我知道就算她吵鬧,也不想要我真正離開不理她。我只是想要她學會不要用這樣的方式,但沒想否定她的需要」"當我豎起大拇指之餘,腦袋裡突然想到某些學生的樣子,不禁嘆了一口氣......。
 
嘆這口氣其實是有來由的。
 
一、現代普遍焦慮,造成父母的教養常遊走失守邊緣
我想到,在國中場域反而是我們遇見的許多家長,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很快就"失守了",這種失守可能包含過度退讓、過度寵溺、過度放任或過度隱忍,其實我們身為父母都會難免退讓、寵溺、放任、隱忍或嚴肅,所以關鍵字是在"過度"的結果,容易讓孩子其實沒辦法進行這個發展階段任務的學習和帶著安全感去探索外界。
 
當然在失守的家長中,有某部分的家長是焦慮著是否過度嚴厲的態度或管教,就會造成孩子的心裡創傷,所以管教過後馬上道歉,一邊隱忍著矛盾的心情,又於孩子做不到的時候累積下次爆發的能量。於是,孩子也跟著患得患失,對於是非對錯引發父母這麼多的糾結情緒感到奇怪,甚至是錯怪父母,讓大人無所適從!
 
其實,這些失手都有其脈絡和來源的,充分理解過後,也許可以對症下藥,找到失守的原因後,鼓起勇氣再防守一次。
 
二、失守的原因可能如下:
失守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包括:
1.父母婚姻不合,目前離婚或半離婚狀態,大人對小孩感到虧欠;
2.父母長期不在小孩身邊,一回到小孩身邊就趕快當起聖誕老公公爸媽;
3.父母其中一方是新移民外籍配偶,自認矮夫家一截,連帶管教權都拿去;
4.父母失和,小孩常覺得爸媽虧欠他,小孩也因此想要轉移父母注意力,故不服管教;
5.父母觀念,認為小孩應該富養,從小灌輸階級制,讓他們當小大人,...。
6.父母很想跟孩子當朋友,誤解放手就是給予全權的自由,殊不知這時候孩子還需要長輩的引導和教導。
7.父母將教養全歸於阿公阿嬤,阿公阿嬤容易因為疼孫,就難以建立教養的位階
8.……..。


當然這之中,仍有許多原因是上述無法兼顧的,其實無論是帶著寵愛捨不得的心情、帶著虧欠覺得彌補的心情、帶著矮人一截小孩為大的心情、或是富著養捨不得管的心情,都已經慢慢的將自己的管教權失守,小孩還來不及在機會的創造之下,慢慢摸索出世界的輪廓,就已經被迫推上某個成熟或過度不成熟的位置。
 
這個位子將讓孩子的發展階段發出警訊和失衡,原因是因為當孩子在青少年以前,除了需要爸媽身體上的照顧之外,實際上正在進行一種心理的分離,還有情緒上的照顧和了解。這種了解不只有順著孩子,有時候我們也會逆著孩子,看見他真實的態度和面對挫折及意見不合的態度。在教育現場的我們很清楚,其實和孩子因為意見不合而衝突,孩子一定會在情緒上做反應,也許是感到煩悶一陣,也許是感到挫折,也許是會開始無理取鬧,但這些都並不一定會變成他的心理創傷,當孩子有情緒反應,和孩子討論這些情緒背後的原因,反而是幫助孩子面對挫折和意見不合時的好機會。很多孩子反而是因為被保護得太好,所以在學校,遇見人際衝突,都覺得同學好奇怪?世界上怎麼會有這種人?(其實也許只是你們家沒有),我也曾聽過青少年抱怨說「我和他們不合,但可能是他們比較低等,我只是逼不得已跟他們假來假去,根本就看不起這種低等生物」聽到這些令人噴飯的結論,可見得孩子面對人際預期不同的時候,他們的接納和彈性因為完美主義,而逼的要變成另一種扭曲的結論。


三、也許我們可以試試看:
面對青少年孩子意見不合或想法不同的時候,我們仍會如此回應「我知道當我意見跟你不合的時候,你覺得很氣我,你覺得我________(這麼了解你怎麼可以說出這種話),這種失望讓你不能接受我的想法。我覺得你需要冷靜想一想,我們再來談!」
「我知道你跟我要不到東西的時候覺得很氣餒,你覺得我沒道理不讓你擁有,我也有想要要不到的時候,我知道不好受,我的想法已經說過是___________但也許你現在聽不下去,也許你先靜下來,讓自己靜一靜,想一想你是因為同學有,你也要有,想要跟同學炫耀、真的實用或是其他原因,我們再來談!」
這樣一來不但允許孩子的生氣或失望有一個位子可以存放,且幫他釐清混亂的想法,給予他個建議或方法,例如:你現在需要冷靜想一想,我們再來談!我見過某些家長會更結構化說,你現在很氣我,講出來的話也許都不好聽,我們都需要冷靜十分鐘,再來談!
更簡潔的協助自己和孩子在氣頭上爭取空間,也讓孩子知道他是有選擇的,即便意見不合不代表誰比較低等或是沒得談。
 
與其擔心向孩子設限的時候,會招來孩子的不開心,或孩子在外碰到與自己不同的同儕時,會有不適應的感受,我們都要回到一個重點是,不是將環境變成某種規則,才能符合我們孩子現階段的演化論,我們的孩子是具備彈性的,他們會因時、因地、因人而具備改變的彈性。與其擔心與孩子設限或衝突,不如和他一起討論面對這些差異,面對這些失控,彼此的態度是什麼?彼此的想法是什麼?意見不合的時候,彼此都需要空間緩一緩,但不是丟下、遺棄對方,很多父母口口聲聲說不要孩子了,要嚇嚇他,心理卻軟的不得了,捨不下也放不了。所以,面對青少年學生,他們要建立安全探索世界的討論,要長自主權都好,我們開放可以討論的空間和給予建議這兩點都不能失守!對他們來說,他們還在個小孩的位子,縱然態度感覺堅定,卻是眼睜睜在看著大人怎麼對應這個世界,眼睛離不開我們,當我們在討論放手的同時,絕對不是失守,而是留一條線,讓她們體會有原則的安全感,有建議有港灣可依靠的安頓感~!





圖片授權自藝之魚創意團隊,圖片版權歸設計者所有
本文同步發布於親子天下嚴選: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3028

arrow
arrow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